最近,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游戏发行平台–Steam,对已经运作了将近5年的独立游戏发布系统进行了一场非常重大的变革,事实上,Steam于2017年6月13日彻底移除了青睐之光审核系统。作为游戏史上某种阶段的分水岭,我想有必要留一文以为念。
这个系统曾经帮助玩家给自己喜欢的创意或游戏投票,与开发者分享观点,并最终决定该游戏是否能够登录伟大的Steam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广大独立开发者的力量,Valve从此不再被 EA / Ubi 等业界巨鳄的3A大作发行权所威胁,即使 Origin / Uplay 甚至GOG 都独占自家产品线,Steam也仍然有足够内容维持其用户的活跃度。
就结果来看,青睐之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世界上最易于独立游戏开发者和玩家产生连接的地方。
一些值得关注的青睐之光数据:
- 2012年8月正式开始工作
- 第一个通过青睐之光并正式发行的游戏:McPixel
- 最后一个登陆青睐之光的游戏:The Underground King
- 通过青睐之光发行销量最高的游戏:Terraria (750W左右)
- 截止本文发布时,通过青睐之光发行的游戏已达7146款,超过steam全部发行游戏数量的一半(13000+)
- 2017年6月结束生命周期
让我们大致了解下,这个帮助Steam确立PC平台领军地位的优秀系统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 在游戏正式发售前,开发者们可以为感兴趣的玩家建立一个独特的前瞻社区,这里通常也会作为市场营销的第一站,让潜在用户们提前看到商品可能成为的样子。
- 青睐之光能够方便的帮助开发者获取实时反馈,使得游戏的改进和优化更加有效。
- 只需100美元即可获取不限次数提交游戏的资格,如此低廉的入场费用和可能获取的巨大收益,促使较小的工作室和个人开发者更加积极的进入这个领域。
然而,这个系统也有缺陷。在最近这几个年头,绿光的门槛和尺度不断受到挑战,事实上,它从最初要求的将近50000张投票,一路降低到只需要300张。容易满足的一次性资金要求和越来越少的票数标准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
- 大量的素材小飞侠,广告商和低龄开发者开始将他们的bug模拟器、垃圾风暴等“游戏”不断填充到这个自由广阔的市场,而那些认真的原创游戏开发者则为了让视如己出、打磨多年的作品拨云见日,不得不耗尽本已不多的心力来跟它们争抢商店前端的宝贵位置。
- 跟很多点评网站一样,青睐之光也难免泥沙俱下,沦为部分无良商家以key换票的肮脏场所。
- 一些只为捞点快钱的抖机灵式产品,同样在不停的污染这个系统。
Valve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解决上面所有这些问题,他们终于改变了现有的提交流程,绿光的替代品–一个被称为“Steam Direct”的新系统闪亮登场了。Valve 希望它比原来更好,但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并不容易。那么,Gabe究竟希望这个系统以何种方式产生变革呢?
- 它将按照开发者想要发布的游戏数量收取费用,每次发行一个游戏需要支付100美元,这笔费用在该游戏的总销售额达到1000美元后将退还给开发者。
- 除了Valve对基本财务资料和发行必须数据的审核,不再需要任何其他形式的投票,游戏将“直接”发布在商店中。
可以预见,这样的发行方式将有效地遏制垃圾游戏在商店上线,并且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研发,才可能达到1000美元的返还标准。这样的变化,不但利于Curator算法向目标用户推荐,也使得认真开发的作品更加容易登上首页。
在Steam用户达到1亿后,Valve成为了PC游戏发行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任何发行商或游戏作品都不能忽视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体,青睐之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更为强势直接的新系统必将带领这个伟大平台走向新的辉煌。